過去18元恩情,轉換成1萬倍愛的能量

        家扶自立青年陳雅婷自幼父母離異又遭逢父喪,在大專助學人的幫助下取得大學文憑,她說:「能夠穿著學士服和助學人拍照,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。助學人就像是遠方的親人,給我關懷、支持與鼓勵,讓我更有勇氣面對生命的困境。」過去是清貧學生,現任保險業業務主任的陳雅婷,代表所有的受助學生說出對助學人的感謝,她披著學士服開心地和助學人合影留念,臉上漾著感恩又興奮的笑容。親自對在求學路上扶持一把的助學人說聲「謝謝」,是所有家扶受助學生的心願,家扶基金會8月24日舉辦大專獎助學金感恩記者會,邀請長年捐款的助學人出席,孩子終於能面對面向助學人道謝,與她們分享成長自立的喜悅和感恩。

        「窮不能窮教育,苦不能苦孩子」是許多台灣父母教養子女的寫照,作父母的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,但對清貧家庭的孩子來說,吃苦早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,追求更高的教育則是種奢望。每當大學考試放榜,準學子興致勃勃地添列就學購物清單交給父母買單,有些孩子的心情卻是憂喜參半。不少貧困家庭的學子憂慮未來學費和生活費的龐大開銷,勢必衝擊原本經濟就不寬裕的家庭。家扶基金會秉持「孩子有接受教育之權利與機會」的信念,開辦大專生獎助學金專案,針對中低收入家庭(近貧家庭)的學生發放高等教育助學金,一來減輕家庭的學費負擔,二來增加孩子繼續就學之安定感。18年來家扶總共幫助了5萬1,554名學子順利完成學業,目前受助大專學生有3,800名,他們多來自弱勢單親家庭,小小年紀就得擔負家計和學費的雙重壓力。家扶基金會感謝民眾捐款挹注貧窮孩子的教育資源,讓孩子得以接受高等教育、儲備就業實力、擺脫貧窮二代延續。而家扶基金會也透過大專學生返鄉服務的回饋機制,勉勵孩子珍惜所有,並常懷一顆感恩惜福的心。

        感恩記者會由北縣家扶中心扶助大專生的手語歌表演展開序幕。平日行善不欲人知的助學人,因家扶和自立青年的盛情難卻,特地出席記者會給予鼓勵。大專助學人林麗玲小姐,自94年度加入助學人行列,每學期固定捐款1萬元作為家扶大專學生的學費。95年起,除個人捐款外,還默默以小學林老師的名義助學行善。她說,當助學人是為了回報老師對她的「18元恩情」。林麗玲憶起兒時經濟不佳,家中三個孩子的學費是筆不小的開銷。小學四年級開學時,媽媽要她跟老師說:「我們晚一點交學費。」當時的班導師看見她臉上為難的表情,便說:「你告訴媽媽只要交18元書費就好」。從此一路念到小學畢業,老師都不曾開口收過學費。當時年紀小臉皮薄,不好意思探問學費哪裡來,但她始終對老師從不說破的善意心存感激。過去的18元,埋下林小姐助人行善的種子,在有經濟能力後,她以實際行動支持更多想唸書的孩子。18元的愛就這樣從林小姐身上發散開來,她也期望自己小小的付出能給受助孩子大大的逐夢勇氣,在未來找到自己的一片天,發揚這份助人的愛。
現任高縣家扶中心社工員潘鈺雯也是助學金幫忙自立的孩子,就讀靜宜兒福系的她在大三就開始到家扶當志工,認真付出的表現得到同工一致讚許,畢業後也順利進入家扶當社工,目前負責大專自立青年釣竿計畫。她說,正因為自己也是從貧困慢慢走到自立,經歷過相似的心路歷程,更能以同理心對待個案,給予適當地協助,陪伴他們走過自立之路。她也相當感謝助學人在她就學時的支持,因為他們,她才能夠從受助者轉變為助人者,延續正向的愛循環。
家扶中心的名片她早就熟悉,但拿到印有自己名字的家扶名片,意義份外不同。多年前她還是個受扶助的小女生,現在回到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家扶中心服務,有感動、有感激,更有滿滿的感恩。大學四年因為助學金的幫忙,讓她可以減少打工的時間;因為返鄉回饋服務的機緣,讓她與家扶中心有更多的接觸,也立定自己未來要回到這個「家」的志向,服務更多和她有相同境遇的家扶孩子。她感性地表達:「是孟阿姨和她的助學金成就了這一張名片。」將自己的名片送給助學人做紀念,也讓孟阿姨知道,所有接受過孟阿姨幫助的大專學生,每個人都在社會各角落,扮演不同的傳愛人角色。

       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表示,台灣低所得家庭具大學學歷者比例不到8%,遠低於台灣平均水準22%,而就業人口有高達47%從事臨時工作,顯示無法獲得好的教育,造成難以跳脫貧窮的困境,更導致貧困家庭代代貧窮的惡性循環。接受高等教育,是貧困家庭孩子脫貧的一把鑰匙,孩子完成學業後能夠與一般家庭的孩子站在同樣的職場競爭點上。家扶基金會感謝所有行善的助學人,您們無私的付出不僅解決了同學的憂心,得以安心完成學業,更重要的是帶給他們對未來與人生的希望,而這份感恩的心也將隨著他們的自立,發散到社會每個角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家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